国家发改委预测,2030年,我国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95%。
正如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所提出的,“汽车工业大变革,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一趋势在2024成都车展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参展的一众车企们,无不努力对外展示着自身在智能化领域的最新成果。
而随着智能化汽车产业的加速,打造出一套完善的智能网联测评标准,成为了推动整个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
(左 :58汽车总编辑 冀磊;右:中汽测评技术管理部副部长 张鲁)
对此,58汽车在2024成都车展期间独家专访了中汽测评技术管理部副部长张鲁,共同探讨智能汽车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技术突破点、多元化测试场景以及评价体系等用户关心的话题。
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感知、决策和控制
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中,智能汽车作为汽车工业的一股革新力量,正逐步转变着人们对交通出行方式的认知与习惯。
以往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会把关注点集中在价格、设计、油耗、动力等方面,而当下用户购车所关注的,除了刚刚提到的这些因素外,还将智能化列为了购车的重要决策指标之一。
因此,对于主机厂来说,想要打造一款产品力爆棚的车型,需要关注智能网联汽车各方面的性能,如安全、舒适、体验、效率等等,这其中有很多的点可以深度挖掘与优化。
“以智能驾驶技术为例,从技术的逻辑来讲,其核心就在于感知、决策和控制,其中感知性能是最核心的难题,因为这跟用户的体验密切相关,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用户的体验逻辑是我能不能在所有的场景都能使用,但实际上现在的产品都是一步步落地的,目前还正处于性能和成本的博弈期。”
对于当下智能驾驶技术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争议,张鲁给出了三点建议:
提高感知精度与可靠性,特别是在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中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数据融合,优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确保更准确的物体检测和识别。
提高决策算法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更先进的算法提高系统的决策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增强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包括交通规则、道路文化和驾驶员意图。
提升系统的鲁棒性,确保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诊断并采取冗余措施,保证安全。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跨域融合,我们认为,V2X技术、人工智能、端到端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几年内对汽车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
智能汽车数据“竞赛”的AB面
都说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石油”,如今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众车企最为宝贵的资产,因此,一场针对“汽车数据”的采集竞赛正在车企间悄然进行。
据统计,特斯拉用户每天在FSD模式下行驶的里程超过了200万英里,这些海量数据可以用来帮助特斯拉训练和完善全无人驾驶系统。
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训练,让智能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以牺牲用户的个人隐私为代价。
据外媒报道,一位美国黑客曾从特斯拉的车载计算机系统中窃取了车机连接的通话记录、家庭和工作地点、外出导航路线以及允许访问网站的会话记录等数据,这也再一次触动了用户保护隐私安全的神经。
在张鲁看来,汽车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智能汽车的发展,成为创新与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但用户隐私安全是车企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基于此,中汽测评在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程(C-ICAP)2024版中,加入了全球首个智能网联汽车隐私保护测评体系,该体系从网联通信守护(防入侵篡改)、个人信息守护(防偷窥窃取)两个维度,对测试车辆进行考核。
通过翻看该规则可以看到,诸如车内视频图像信息、车内音频信息、车辆位置信息、网页浏览记录、个人手机号、车牌号、手机控车APP等对车端、手机端个人信息的守护都被纳入了车辆安全测评的范围内,可以说为智能汽车的用户信息安全问题戴上了“紧箍咒”。
“我们现在建立的隐私保护体系就是为了告诉用户,你在车辆端的隐私是什么,因为有时候用户知道隐私是什么,但不知道我需要保护哪些隐私,同样,车企也需要一套这样的测试规范,来了解如何构建信息安全的防御体系。其实很多车企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做这种安全防护,但是用户看不到,我们这套规程可以映射出,到底你这个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安全是所有评价规程的底线
“实际上我们中心做智能网联测试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安全是第一位的,你像C-ICAP的原则就是安全至上,在安全的基础上再兼顾舒适性能和相关性能的一些平衡。”
众所周知,中国的道路交通环境复杂性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道路交通场景,需要进行专门的算法模型训练。
为此,中汽测评构建了中国驾驶场景大数据库,目前已累计采集300多万公里的真实驾驶场景数据,通过对测试场景的出现频率、复杂程度、危害程度等特征进行分析,分别纳入各类测试场景范围内。
“现在测评下来,很多车型性能明显提升了,但对于一些边角场景的设计上还是有明显不足的情况,比如说鬼探头、道路施工场景等等,所以在这块的话,其实我们有很多的设计和考虑,而且我们也有很多的数据来源,基于数据库分析出来一些特征之后,再去构建这些测试。”
考虑到一些驾驶员由于对车辆功能认知不全,误用、滥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导致一些交通事故的发生,中汽测评还在评价规程里专门设置了一项系统说明的评价项目,以此来考察企业在用户购车时是否说明其辅助驾驶功能的使用边界、不适用场景等。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路况下的智能化汽车表现差异,中汽测评正在考虑建立多元化的测试场景和评价体系,用以更全面地反映车辆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C-ICAP辅助驾驶单元技术规程制定过程中,我们就充分考虑了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定义和应用场景,分为了基础行车辅助、领航行车辅助,后续还将会考虑城市领航。根据不同的智能化系统,我们在筛选场景上会有所侧重,比如针对高速路开发的辅助驾驶系统,我们更多考虑的是高速公路场景。针对城区开发的辅助驾驶系统,我们更多引入了弱势交通参与者和路口的场景。”
在C-ICAP智慧座舱单元技术规程制定过程中,同样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路况下的测评。例如在语音交互测评中,中汽测评根据地区口音或方言特点,设置语音交互语料进行测试;同时设置了城区道路、高速道路两个噪声干扰场景,测试语音交互系统的唤醒成功率、识别成功率。
张鲁表示,在下一版本规程制修订过程中,还将进一步考虑因地区差异、路况差异产生的复杂用车环境对智慧座舱功能使用的影响,并纳入测评体系,以期更全面的反映车辆的实际应用能力。“不管是在哪个评价规程,安全都是我们的底线。”
如今,智能化作为汽车产业革命的下半场,已经吹响了比赛的“号角”,车企只有坚守住安全这一底线,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安心的拥抱智能汽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