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的欧洲之行破天荒地受到全球汽车行业的关注,因为在4天时间里,习主席亲自参加了3个汽车项目的签约,这在中国汽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在这绝无仅有的3个项目中,正好囊括了目前中国前四位的汽车业巨头,一汽、东风、上汽、北汽。对比一汽、东风这样的央企巨无霸,以及上汽这样早早出来赚钱的土豪,作为一个北京市的市属企业,发展迅猛的北京汽车集团与戴姆勒的合作则更加引人注目。
北京汽车配得上这样的绝无仅有,北京汽车本身就不断创造着各种各样的第一,成功收购萨博核心知识产权、取得奔驰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首开纯电动汽车真正的市场化之路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让人们深深感受到近年来北京汽车的跨越式发展。虽然体量上并不是最大,但北京汽车的发展质量却是有目共睹,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者和领先者。
产品创新——速度和品质的完美结合
一个好的汽车产品,应该是速度和品质的完美结合体,同样,一个好的汽车企业,也应该是速度与品质的完美结合,北汽就是这样的企业。
位于北五环外金港汽车公园的北京汽车4S店,北京市第一辆面向私人的纯电动汽车就在这里售出。就在距离它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是纯电动汽车中的高富帅“特斯拉”的展示大厅。
2012年,在北汽集团的一次内部工作会上,董事长徐和谊第一次提到了特斯拉。“看傻了”,这是徐和谊对自己第一次看到特斯拉的纯电动汽车MODELS时感受的描述,流线型的超跑车身、400多公里的续航里程、全智能化触摸式操控,给人感觉,当时的特斯拉对他来说,简直就像未来时代穿越过来的产物。
“明年年底,我们将要上市一款高端纯电动车,可以PK特斯拉”,这是两年之后,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徐和谊的表述。
如果不了解徐和谊,一定以为这是在痴人说梦,但了解徐和谊的人会知道,老徐是爱放炮,但他从来不放空炮。北京汽车能到今天的局面,可以说就是徐和谊一炮一炮给轰出来的,从一个个的不可能成为现实。
3月21日,在前政治局常委李岚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的见证下,北京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式挂牌。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开发的汽车企业,北京汽车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积累。北汽新能源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三大电动汽车核心部件及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同时,北汽集团已经与参与过特斯拉等众多电动汽车研发的美国Atieva公司签订股权认购协议,成为了第一大股东。正是这些给了徐和谊超过特斯拉的底气。
与此同时,北汽新能源已有近3000辆纯电动汽车投放到出租、政府公务、租赁等领域,总运营里程近3000万公里,单车最高日行驶里程300公里。2013年,北汽新能源汽车以25.55%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北汽新能源成为国内产品应用范围最广、发展速度最快、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这种不断创新、这种速度与品质的结合可以说从徐和谊执掌北汽开始贯穿至今。在确立高举高打走高端路线、成功收购萨博核心知识产权、取得与戴姆勒合资公司北京奔驰51%的控股权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目瞪口呆的创举后,北京汽车中高端自主品牌产品“绅宝”走向了市场。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已经达到萨博原车水平,甚至在动力总成等几个核心部分超过了萨博原车,在国内同等级产品中居于前位。
对于自主品牌,北汽算是后来者,但是北汽开创性地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创新,注重协同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可以说,北汽的自主品牌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北汽自主品牌这个后来者已经成为行业的标杆和领先者。
品牌创新——行有道 达天下
“要想做强一个企业,品牌是最重要的。”在不同的场合,品牌成为徐和谊提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而北汽在品牌的树立上也开始一系列的创新。
“行有道、达天下”是北汽的品牌理念。“‘行有道’,体现了北汽人在传承进取中遵循的为人、做事、创产品的价值观。为人之道就是要诚实守信、追求善行;做事之道就是要依法合规、尊重商业伦理和道德;产品之道就是要追求完美、苛求品质。‘达天下’,则彰显北汽成就天下的使命,做到人们美好出行、合作伙伴共同成长、员工自我实现、社会文明进步这样一个至高梦想。”
为了解释这6个字,徐和谊用了149个字,而为了履行这6个字的品牌内涵,北汽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在相关利益方还在为汽车三包的施行而斤斤计较、讨价还价时,北汽旗下的北京汽车则率先以企业的身份,公布了自己的“三包”政策,成为了中国汽车行业首个“革自己命”的企业。这成为对“行有道”最好的诠释。
而针对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的忧虑和实际使用中的困难,北京汽车推出了“全程无忧”的管家式服务,解决购车用户面临的困难和后顾之忧。其中包括为用户提供汽车金融的资金支持、免费为用户安装充电设备、承诺一年后无条件回购残值等一些列措施。同时,在每一辆售出的纯电动汽车上都安装有GPS,通过北汽的指挥大厅,所有车辆的运行情况都能够得到实时监控,包括电池的温度、电量的多少等,如果车辆发生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及时做出反应。“达天下”从每一个消费者开始。
谈到企业的管理运营,徐和谊经常妙语连珠。“紧烧火、慢揭锅”就是徐和谊对于北汽品牌建设之路的一个精辟解释。“紧烧火是指产品开发速度要快,力度要大,慢揭锅是指产品投放要慢,一定要保障品质,至少要达到合资同类产品的水平,甚至超过才可以”。
“中国的汽车企业最欠缺的不是技术,不是质量,而是品牌,”徐和谊说,“品牌的铸造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达成的,没有品牌的企业就如同没有灵魂。”一直在工业战线上工作的徐和谊,亲眼见证了很多国内老字号品牌的衰亡,他绝不希望北汽重蹈覆辙。
“让每一个北汽员工身上都流淌着品质的血液”,这是徐和谊的一句名言。而每次面对困难,徐和谊的观点是:“不要老抱怨体制,什么东西都是鸡和蛋的关系,只要干出名堂了,有些东西自然就来了。”
高品质的产品、细致的服务,以及努力深入骨髓的企业文化,这些都在不断滋养着北汽的品牌。“招募一支军队容易,但要铸成逢敌亮剑、百战不折的军魂却绝非易事,品牌的造就也是同样道理。”徐和谊把目标锁定在了“世界品牌100强”、“世界汽车前十强”,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徐和谊给北汽规划的时间是12年。
战略创新——集团冲锋 跨越发展
品质、品牌、速度,这些今天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北汽要素,在2007年之前却和北汽无缘。当时的北汽集团作为北京市的一个老国企,曾经有过辉煌,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现在北京国资系统开会,徐和谊每次都被安排坐在最显眼的位置。但当时,北汽是一家亏损严重、负担沉重、机制落后的老国企,在国内的大型汽车集团中根本排不上名次,每次开会北汽的人都溜边坐着。
2007年,徐和谊担任当时的北汽控股公司董事长后,面临着企业股权关系复杂、很多旧有产业亏损、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等问题。“当时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散’、‘小’、‘乱’,集团化发展严重滞后,身背产权、管理等诸多历史包袱。”徐和谊介绍。
“先有儿子,再有老子”是北汽发展的一个特点。先有北汽下属的各个企业,再有北汽集团,这给北汽的管理带来了极大难度,下属企业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不能形成良好的呼应与配合,造成发展严重不均衡。
对此,徐和谊提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推进集团化建设,实行整合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依靠各种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不断突破瓶颈。经过近5年时间,北汽摆脱了积重难返的“病态”形象,捋顺了集团内部关系,夯实了集团管控能力,实现了集团下属各企业的统一规划、统一战略、统一管理,一个曾濒临被兼并命运的老国企重新焕发了活力。
生存的瓶颈突破了,徐和谊又将眼光放在了发展上。“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必须突破发展的瓶颈,自主产品必须要具有国际竞争力。” 2011年,徐和谊又创新地提出了北汽“二次创业”的规划,内容包括一个中心目标,三个发展阶段、八大体系建设、五大辅助工程等在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等在内的多方面创新内容。
2008年年底,国内汽车行业迎来一次寒潮,很多大企业纷纷放假、减产,而北汽则敏锐地洞察到市场变化,逆市而为,抓住机遇,大规模拓展产能。2009年,汽车市场经过短暂停滞之后再次爆发式增长,当其他企业手忙脚乱时,北汽则稳扎稳打,从容前行。
“大家都认为是危机的时候,就要想一下了,这很有可能是我们的机遇。” 包括之后自主品牌的高端路线、力主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徐和谊的战略眼光一次次被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