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车企虚假宣传乱象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近日,一位来自内蒙古的奕派冯车主透露,东风奕派在选装包中动手脚,本应象征高性能刹车的“红色卡钳”被实际替换为“红色卡钳罩”,在不少消费者发现相同问题后,东风奕派没有正视问题,反而私下批量篡改电子合同配置清单,引发车主集体维权。
在新能源市场淘汰赛加速的2025年,爆雷的卡钳罩只是冰山一角,有些品牌为什么始终只能在二线新能源阵营止步不前,是时候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了。
“卡钳罩”暗藏玄机
本次事件中的主角冯车主,于2024年3月以5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东风奕派eπ007选装包,内含“19英寸轮辋+红色卡钳+马牌轮胎”,但在2025年1月车辆爆胎维修时,冯车主却意外发现,所谓的“红色卡钳”实为普通卡钳加装红色塑料罩。更令他愤怒的是,其购车订单中的“红色卡钳”描述,在未经告知的情况下被篡改为“红色卡钳罩”。
根据工信部此前公告内容,东风奕派申报的eπ007车型选装件中明确标注“红色卡钳”,并附有实物图片。图片中的卡钳形态、安装位置均与高性能卡钳一致,且无任何“装饰罩”注释。在消费者认知中,“红色卡钳”代表制动性能升级,而“卡钳罩”仅是外观装饰。
而冯车主提供的2024年3月电子合同显示,选装包配置同样明确为“红色卡钳”。但在2024年12月的APP系统更新后,所有车主合同中的“卡钳”均被改为“卡钳罩”。法律界人士指出,单方修改合同的行为,已经涉嫌违反《电子商务法》第49条关于电子合同变更需双方确认的规定。
那么东风奕派为何要偷梁换柱?我们先来看下5000元选装包的构成情况。马牌轮胎和19英寸轮毂才是选装包的主角,根据网上信息,19英寸轮毂的市场价格大约在2000元,优质的更要达到3000-5000元,而马牌轮胎的市场价格大致也要上千元。也就是说,这两项产品组合,已经基本超过5000元,再加上红色卡钳,车主仅需支付5000元,确实是不错的优惠选装。
在汽车消费领域,“红色卡钳”早已形成明确的性能象征共识。宝马M系列、保时捷S套件等产品中,红色卡钳均为高性能制动系统标配,成本普遍过千。相比之下,“红色卡钳罩”成本仅为几十元,东风奕派左右手互换之际,实际上节省了上千元的高性能卡钳采购费用,而消费者误以为支付差价覆盖了性能升级,实则补贴了轮辋与轮胎的让利空间。
简而言之,东风奕派利用新兴品牌认知度不足的弱点,将行业通用术语扭曲为文字游戏。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欺诈具有可复制性——一旦“卡钳罩”被默许替换“卡钳”,未来“真皮座椅”是否可能变成“真皮材质座椅按钮”?车企将技术术语异化为营销道具,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定价坐标系。
背后的心酸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作为背靠东风集团的奕派品牌,为何会在营销宣传上屡屡犯错?不错,除了卡钳罩事件外,东风奕派此前还对车辆的智驾功能进行修改,除了承诺功能未能兑现,甚至厂家直接出手删掉了之前宣传过的智驾功能。
东风奕派诞生于2023年,彼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0%,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占据头部份额,传统车企加速转型,二线品牌面临“不爆款即退市”的残酷现实。东风集团作为老牌国企,在新能源领域布局迟缓,旗下岚图定位高端但销量疲软,急需一个覆盖15-25万元主流市场的品牌打开局面。东风奕派在此背景下诞生,被集团赋予“销量担当”的使命。
2023年11月,东风奕派作为东风乘用车“跃迁行动”核心品牌正式发布。其战略定位清晰:以“性价比+中高端配置”切入主流市场,与比亚迪、吉利等正面竞争。首款车型eπ007于2024年3月上市,售价15.96-19.96万元,主打“高配低价”——配备电动尾翼、智能座舱、高速NOA辅助驾驶,续航覆盖530-1200公里。东风集团党委常委陈昊曾高调宣称:“eπ007的时机、技术、品质都‘刚刚好’。”
东风奕派上市初期,也的确迎来了短暂的高光时刻。2024年3-5月,eπ007凭借低价策略取得阶段性成功,销量从1220辆攀升至3032辆,6月累计交付破万,截至2024年10月,全国门店达390家,覆盖一线至三线城市。同年6月,东风奕派推出中大型SUV eπ008,售价21.66万元,预售5小时订单破万,初期月销超3000辆。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eπ007因影音系统故障、车身异响、充电故障等问题频发,屡遭消费者投诉,同期,eπ008口碑崩塌,据用户反馈,车辆CLTC续航标称1300km,实际跑起来不足1000km。进入2024下半年,两款车型销量均有不同幅度的下滑。eπ007于2024年10月销量3899辆达峰值后,12月暴跌至2099辆,2025年1月仅1307辆;而eπ008也由上市首月销3044辆,跌至2025年1月的1713辆,几近腰斩。两款主力车型的相继失声,也带累品牌销量下滑,2024年,东风奕派全年零售量4.6万辆,批发量5.8万辆,仅完成10万辆目标的46%。
东风奕派的失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技术储备不足、成本控制失衡、市场竞争加剧,甚至集团战略的摇摆,都为品牌的没落埋下伏笔。
余飞和他的“空洞营销”
说到东风奕派的虚假营销,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东风奕派营销事业部总经理余飞。这位在汽车营销圈以“明星效应”和“跨界营销”闻名的85后高管,职业生涯始终伴随着争议与话题。
在江铃时期,余飞初涉汽车营销,尝试将商用车“年轻化”,但因产品与用户需求脱节草草收场;在长城欧拉,虽然以“更爱女人”的定位出圈,但争议性言论频发,短期拉动销量后,终因产品品控问题遭反噬;短暂过渡WEY品牌后,余飞又在岚图主导高端营销,却因过度依赖“央企背书”导致销量低迷,最终黯然离场。
2023年,余飞加入东风奕派,重启明星营销+低价策略,显示出他对“流量至上”策略的顽固坚持。无论品牌定位如何变化,核心手段始终如一:重金邀请明星站台、策划“出圈”事件、制造短期话题热度。在欧拉时期,“重流量、轻产品”的营销哲学或许因细分市场空白而短暂奏效;但当市场进入理性竞争阶段,缺乏产品力支撑的流量泡沫终将破裂。
入驻东风奕派后,余飞重金邀请陆毅、韩庚等明星频繁亮相直播间,单场活动预算超千万元,但转化率不足1%;策划“飞跃海平面”“滇西北科考”等视觉奇观,话题热度仅维持72小时,用户认知仍停留在“噱头”层面;强调“预售5小时订单破万”“直播观看量过亿”,却回避实际交付量——eπ008上市后月销始终徘徊在3000辆左右,2025年1月暴跌至1713辆。
显而易见,在短视频时代,话题热度易得,但用户信任难建。小米通过雷军个人IP实现“技术普惠”叙事,理想凭借李想的“产品经理”人设强化用户共鸣,而余飞的明星营销只剩空洞的流量数据。
余飞的职业轨迹,更像是一部“流量信徒”的兴衰史。他在奕派的失败,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局限,更是传统车企转型中“营销崇拜”的缩影。对于余飞和东风奕派而言,重建信任的第一步,或许是放下对“朋友圈”的执念,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圈”。
从卡钳罩的偷梁换柱,到智驾功能的虚假承诺,从销量高光到口碑崩塌,东风奕派的每一步都暴露了品牌在产品、营销和用户信任上的缺陷。而余飞的“流量至上”策略,更是将这个新生品牌推向信任危机的深渊。
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技术实力与用户信任的双重积累。东风奕派的案例,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虚假宣传或许能带来短期的销量增长,但失去的用户信任却难以挽回。唯有回归产品本质,真诚对待消费者,才能在新能源赛道上走得更远。
13.16万2024款 530Air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3.96万2024款 纯电 530如奕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4.96万2024款 纯电 620如奕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9.96万2024款 540四驱Max版
双电机四驱 1挡 掀背车
13.16万2024款 200Air增程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3.96万2024款 增程 200如奕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6.66万2024款 530Pro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7.96万2024款 620Pro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18.96万2024款 540四驱Pro版
双电机四驱 1挡 掀背车
15.90万2024款 200Pro增程版
后置后驱 1挡 掀背车
新车指导价:13.16-19.9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