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小鹏科技日,何小鹏明显更有底气了。”
在2025小鹏科技日散场后,出席发布会的媒体们小声讨论道。去年的小鹏科技日,所有人都在期待那个在工厂拧螺丝的IRON出现在现场,然而期待落空,总留有一丝遗憾。

今年,小鹏汽车围绕“物理AI”一口气发布了四项重要应用:小鹏第二代VLA、小鹏Robotaxi、全新一代IRON以及汇天两套飞行体系,并且给出了这四项AI应用的明确量产计划,小鹏汽车也由此从“未来出行探索者”正式升级为了“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第二代VLA:拆掉“语言转译”的墙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AI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大多数企业还在数字世界的AI领域深耕细作时,小鹏汽车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AI。
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看来,物理AI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将赋予机器与真实世界互动的能力,开启全新的智能时代。
本次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发布的第二代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该模型颠覆了行业传统的“视觉-语言-动作”架构,首次实现了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彻底去掉了语言转译环节。它能在理解真实世界交互规律的同时,进行自我演进式学习,可跨域驱动汽车、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
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模型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更为物理AI的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据何小鹏介绍,第二代VLA的数据训练量接近1亿clips,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65,000年才能遇到的极限场景总和。
这种海量数据的训练使得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的交互规律,并进行自我演进式学习。同时,得益于小鹏汽车全球领先的3万卡云端算力集群和720亿参数基座大模型的支持,第二代VLA每五天就能完成一次全链路迭代。
将小鹏第二代VLA部署到车端,极其考验软硬件协同和工程化落地的能力。为了实现第二代VLA量产上车,小鹏汽车针对图灵AI芯片重新开发了针对性的编译器和软件栈。得益于“芯片-算子-模型”全链路优化,小鹏汽车最终做到了在2250 TOPS的Ultra版车型上,搭载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第二代VLA,而行业普遍车端模型参数量仅为千万级规模。
基于第二代VLA,小鹏汽车即将发布“小路NGP”功能,显著提升复杂小路与混行环境下的智驾表现,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了13倍。在测试过程中,小鹏第二代VLA智能涌现出全新能力,如可识别交警手势、可提前应对红绿灯通行等,这些未曾训练的复杂路况都能从容应对。此外,小鹏汽车还行业首发“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不依赖导航全球范围均可开启,在漫游的过程中轻转方向盘,车辆即可协同完成变道和转向。
2025年12月底,小鹏汽车将邀请先锋用户共创体验第二代VLA,2026年第一季度将面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第二代VLA。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小鹏的开源战略。何小鹏宣布第二代VLA将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成为首发客户,图灵AI芯片同步获定点。这种“技术开放+生态共建”的模式,打破了智能汽车行业的技术壁垒,也让物理AI的进化速度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振”。
三驾马车落地: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的场景革命
如果说第二代VLA是物理AI的“操作系统”,那么科技日发布的三大具身智能产品,就是这套系统的最佳应用载体。与其他企业“概念先行”不同,小鹏的每款产品都带着明确的量产时间表和场景解决方案,展现出“技术落地派”的鲜明特质。
Robotaxi领域一直受制于改装成本高、依赖高精地图等痛点,小鹏给出的解法是“前装量产+纯视觉方案”。其即将在2026年推出的三款Robotaxi车型,搭载4颗图灵AI芯片实现3000TOPS算力,不依赖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就能适配全球路况。
更巧妙的是“双模式设计”既可以作为商业运营的无人驾驶车辆,也能成为个人用户的L4级智能汽车,政策允许时可切换为“自动接送孩子”等私享场景。这种“一车两用”的设计,直接打通了Robotaxi商业化与个人高端智驾需求的任督二脉,而与高德的生态合作,更让其从“车辆研发”延伸到“出行服务运营”的全链路布局。
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则回应了“人形机器人是否需要极致拟人”的行业争论。小鹏用82个自由度的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和柔性皮肤给出答案——只有极致拟人,才能适配人类主导的物理世界。这款机器人搭载3颗图灵芯片,通过“VLT+VLA+VLM”组合实现对话、行走、交互的高阶智能,22个手部自由度能完成精细操作,全固态电池则解决了轻量化与安全性的平衡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小鹏的“VLT大模型”是面向机器人专门研发的全新大模型,被视为机器人自主行动的核心引擎,可让其实现深度思考、自主决策。商业化路径同样清晰:先切入导览、导购等高频场景,再向宝钢等企业探索工业巡检应用,避免了“技术炫技”却无实用场景的尴尬。
在低空经济赛道,汇天发布的双飞行体系更显“量产野心”。面向个人的“陆地航母”将加速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目前已累计获得7000台全球订单,单杆操纵设计降低了操作门槛,六轴六桨双涵道构型确保单桨失效仍可安全着陆;面向商务的“A868”飞行汽车则实现500km续航和360km/h航速,6人座舱适配商务需求。目前,A868正式进入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据悉,汇天与敦煌市政府合作的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将在2026年开通——这意味着飞行汽车不再是科幻电影的道具,而是即将融入文旅场景的消费产品。
物理AI:从技术竞赛到生态重构
小鹏科技日的诸多突破,本质上是一场行业逻辑的重构。过去十年,智能汽车行业的竞争焦点是“单点技术领先”,而小鹏通过全栈自研的物理AI体系,构建了“芯片-操作系统-智能硬件”的垂直整合能力,将竞争维度提升至“生态能力比拼”。
这种生态能力的核心是“技术复用与协同进化”。第二代VLA大模型可以跨域驱动汽车、Robotaxi、机器人、飞行汽车,图灵芯片的算力优势则在不同载体上实现规模化复用,这种“一次研发、多场景落地”的模式,大幅降低了新技术的商业化成本。3万卡云端算力集群90%以上的运行效率,720亿参数基座模型每五天一次的全链路迭代,更让小鹏的技术进化速度形成“复利效应”。
对于消费者而言,物理AI的落地意味着“千人千面的智能出行体验”。未来,Robotaxi可以通过车外遮阳板显示与行人交互,IRON机器人能成为家庭助手,飞行汽车可拓展生活半径,这些场景的背后,是同一套物理AI体系在不同载体上的个性化适配。而2025年12月底先锋用户即可体验第二代VLA,2026年一季度全量推送的时间表,更让“未来出行”不再需要漫长等待。
何小鹏将小鹏的新定位定义为“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一定位背后是更宏大的行业构想:当数字世界的AI与物理世界的出行载体深度融合,汽车、机器人、飞行器将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构成“立体出行生态”的节点。从第七届科技日的成果来看,小鹏已经走完了从“提出概念”到“落地产品”的关键一步,而其开源战略与生态合作,更将带动整个行业加速进入物理AI时代。
这场科技日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产品发布会。它证明智能出行的下一站,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技术体系的协同落地;不是少数人的科技尝鲜,而是人人可及的生活方式变革。当物理AI的浪潮真正袭来,小鹏已经站在了浪潮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