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迎来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时刻——首批比亚迪12米电动大巴B12在阿斯塔纳汽车(Astana Motors)商用车生产工厂正式下线。这一项目不仅是中哈两国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更为中亚地区绿色出行树立了全新标杆。

比亚迪商用车田春龙总一行到访阿斯塔纳汽车(Astana Motors)商用车生产工厂
此次下线的比亚迪B12电动大巴搭载了最新的CTC(Cell to Chassis)客车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将刀片电池深度集成于底盘内部,使其成为车身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整车结构强度,还优化了电池组的空间利用率。刀片电池作为比亚迪的核心技术,其安全性已通过全球最严苛的针刺实验验证——测试中电池未发生起火或冒烟现象,展现出超高热稳定性,为哈萨克斯坦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运营提供了可靠保障。
比亚迪代表与阿拉木图市政府会晤
(左二:比亚迪中亚及高加索地区总经理曹爽,右二:阿拉木图市长达尔汉·萨特巴尔迪)
项目得到了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25年7月,阿拉木图市长达尔汉·萨特巴尔迪与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中亚地区总经理曹爽及阿斯塔纳汽车高层举行专项会晤,重点探讨了电动大巴本地化生产及技术转移的长期规划。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同年9月第八届中哈企业家委员会会议上,中哈两国高层共同出席并见证了比亚迪与阿斯塔纳汽车签署生产合作协议仪式,将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根据协议,阿拉木图电动大巴生产项目将分三阶段推进:
初期组装阶段(2025年):完成首批车辆下线,建立基础生产线;
技术消化阶段(2026年):引入比亚迪核心工艺,实现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本地化;
产能扩张阶段(2027年起):年产量计划提升至300台,覆盖中亚及东欧市场需求。
比亚迪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表示:"该项目不仅是产能的输出,更是生态理念的传递。通过本地化生产,我们希望能将中国新能源技术标准与哈萨克斯坦工业体系深度融合。"阿斯塔纳汽车方面则强调,这批电动大巴将优先投放阿拉木图城市公交系统,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万吨,助力哈萨克斯坦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
随着"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倡议的深入推进,比亚迪计划以哈萨克斯坦为枢纽,逐步向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辐射技术影响力。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合作或将重塑中亚地区商用车产业格局,推动传统能源依赖型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