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12日, 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提质向新,智赢未来”,共邀请来自政府部门、车企、供应链企业、行业机构等200余位嘉宾发表演讲,研讨产业政策、探究未来趋势、剖析问题症结,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全球汽车行业深度交流与合作。
在11日上午举办的大会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发表了主题为“提质新征程、合作创未来”的演讲,分享了他对于当下汽车产业发展的五点观察。
一、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成效,市场结构已经发生历史性转变
我国汽车产销规模连续两年跃升3000万辆台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年产销突破1000万辆。到目前为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达到10%。展望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标志着我国电动化转型升级上升到稳态发展的高度,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产业与市场结构的调整,实现了从传统燃油车主导到新能源汽车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电动化转型,行业企业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三电系统等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技术快速迭代和成本优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和市场化普及,成功将新能源汽车带入大众消费区间。
而中国汽车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际供需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攀升,产品已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充分满足了不同市场、不同地区的多样化需求。
二、电动化加速全球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创新热潮汇成洪流,迈向换道赛车下半场
电动化长足发展,汽车产业发展迈向新阶段。从全球来看,电动车渗透率持续增长,2024年已接近20%,这是全球的数据,中国市场已经在40-50%里面运行,欧洲电动化的占比也在20%左右。中国新能源汽车到了稳态发展阶段;欧美发达经济体市场化虽然有所放缓,但电动化仍在持续向更高水平迈进。新兴经济体抢抓发展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正走向新型工业化。下一步,电动化和内燃机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节能减碳的可行路径。
人工智能新一轮全面兴起,与汽车智能化下半场深度融合。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乘用车组合驾驶辅助渗透率已接近60%。在模型算法创新、硬件性能提升和数据积累的赋能下,汽车的智能化发展与人工智能自然相融,一批优秀的智能汽车品牌和科技生态企业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在产业链及制造领域,全方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现节能降碳和定制化生产的提升。
电动化、智能化使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发展。汽车本身就是高度全球化产业,汽车没有国界。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中国品牌逐步实现“在当地,为当地”,而跨国公司则秉持“在中国、为全球”的发展理念,与我们共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融入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全球消费者创造更大价值。
三、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将惠及全球汽车产业
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是产业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合资合作打造了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坚固基盘。中国汽车产业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市场,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了稳定的发展基础,吸引着跨国车企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投资布局。合资合作几十年来,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转移、本土培育等多重路径,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推动中国汽车供应链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随着汽车产业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形成了庞大且极具韧性的本土汽车供应链体系。
协同创新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带来强劲动力。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协同创新和不断深入,创新成果沉淀到供应链体系,底盘系统、动力系统、三电产品、混动技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多项供应链成果已转化成关键核心的零部件资源,支撑车企开发出丰富的产品。
中国汽车供应链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整车国际化布局的推进,中国汽车供应链走向全球的步伐持续加速,通过海外并购、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方式,成功融入世界零部件采购体系,成为全球供应链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已与全球汽车行业领先国家形成了多层次、成熟的合作模式。
四、促进双碳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目标,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当前有198个缔约方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同目标。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快速市场化发展,有效推动能源转型和交通运输结构的升级。
国际互认互信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规则方面取得主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标准体系。中国注重实践,在光伏产业、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全球领先。虽然不同国家在低碳发展观念上存在差异,但减排方向是一致的。互信是全球共同减排的基础,标准趋同是互信的前提,中国在电动化发展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全球汽车节能减排有积极意义。
汽车行业共建碳管理体系,助力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协会以共建碳管理体系为导向,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开展离散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研究,并利用团体标准快捷形成各类零部件核算的细则,解决中小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难题,丰富全球装备制造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二是建设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其中EPD平台既为行业企业提供了碳足迹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同时也为汽车行业产品碳足迹国际互认奠定基础;三是建设汽车行业碳足迹数据库,报送产品碳足迹排放因子,支持国家数据库建设,为全球汽车产品碳足迹因子提供中国数据。
五、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维护汽车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个话题不可回避,我们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也应该把我们家里的事解决好,我们不能由‘内卷式’的竞争再走向‘外卷’,这是行业的共识。”
汽车产业转型是一个巨大工程,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我国汽车行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近年来,企业为了争赛道、求生存,加之互联网生态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汽车行业也暴露出多方面问题。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成为最突出表现。与此同时,以“拉踩式营销”、“网络水军”等无底线蹭流量的网络乱象频出,严重污染了汽车产业生态,极大危害了行业健康发展。
2024年7月30日,有关部门首提“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为了贯彻中央会议精神,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了法律体系,加大了治理力度。中汽协会多次组织行业企业进行了专题研讨,布置相关工作,并建立行业问题应对机制,2025年进一步加强了相关工作,重点是发布“三项倡议”:
3月18日,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及时叫停企业发布“销售周榜单”;
4月21日,在上海车展前夕,发布《关于规范驾驶辅助宣传与应用的倡议书》,强调压实企业责任,规范对自动驾驶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5月31日,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这是行业出手整治无序“价格战”系列行动的举措,为行业乱象踩下刹车;
7月10日,工信部的官网平台发布了《供应链账期举报机制》,相信会在今后加速推进行业治理。
“各位代表,真正的竞争优势最终依靠价值创造,需要车企从技术创新、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品牌文化等维度发力。新能源汽车不能只做‘量的冠军’,更要成为‘质的标杆’。只有市场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