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文看出,虽然不是每个大品牌都从造车发家,但至少它们都做了充足的准备,通过长年累月的耕耘挣到钱和经验,然后才改行。他们多是欧洲厂商,因为他们最先尝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甜头,因此自然最早受这种思潮的影响。
今天,我们看许多新兴公司手下并无实业,仅有轻资产,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给天使投资人描述美好的“未来故事”才能获得大额投资,近日找代工厂为自己造车。那么,这靠谱吗?点评君认为,至少满足以下六点:
一、需创新和富有前瞻性。纵观汽车发展史,那些不是科班出身的汽车品牌,其领导人大多具有前瞻性眼光和创新思维,比如安德烈·雪铁龙,运用当时流行的“批量化生产”概念在短时间内便成功发展了自己的品牌。而标致则是通过跟戴姆勒先生聊天,深感燃油机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也早行动起来,但由于生产方式没有雪铁龙先进,因此一度被这个后生超越。
而今天,我们进入一个知识大爆炸时代,各种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果造车者还是因循守旧,没有突破,务必容易被时代淘汰。
二、你得有钱,或想办法借到钱。无论在哪个时代,造车前必须准备好充裕的资金,只不过来源渠道不同罢了。您既可以像标致汽车那样自行深耕上百年得到的积累,也可以像特斯拉那样,有一位靠谱的天使投资人(马斯克)的注资。后者也许更适合今天的时代,您看苹果不也这样发展起来的吗?
而一百年前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们还需适应“用工厂代替手工业”的变化,无暇玩转资本市场,因此还是比较封闭地发展,追求一家独大。
而今天,得益于网络的互联,资本的流通更加快捷,整合资源的效率也更高,就像弗里德曼先生在《地球是平的》一书上说,现在地球正被开放源代码、外包、离岸生产、供应链和搜索技术等铲平,当今时代所做的就是如何快速利用现有的资源产生价值,单打独斗来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
三、需要专业团队。造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因此必须要有专业团队。以今天的眼光看,团队只是一个资源罢了,厂商可以通过自行挖人组建的方式,也可采用收购的方式。
四、要有实体工厂。由于汽车制造业属于重工业,因此必须得有实体工厂。今天,全世界都遍布大量汽车工厂,比如东南亚、印度、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厂商只需挑选“物廉价美”的代工厂就OK,虽然在前期需要投入不少钱,但如果产品十分好卖,就不担心没有回报。
目前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就是选择这种方式,比如360前副总沈海寅就称自己造车是找第三方工厂来生产的。
五、产品要有颠覆性的核心亮点。如果新兴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要造车,其产品就不能跟传统汽车相似,必须具有突破性的跨界亮点才有发展前景。比如特斯拉,它也是接近白手起家的车企,靠天使投资人才带起来。但其产品拥有出色的卖点——给人们传递的不是“汽车”的概念,而是“智能汽车”,将手机跟汽车结合在一块。
六、生产方式/商业模式须有重大改革。今天,“批量化大生产”的概念已走过了一百多年,放在当时,可能是促进汽车销量大增的方式,但今天就不行,可能它还有另一个弊端,如果搞不好还致使库存量迅速增加。
历史上,不少成功的车企通过改良自己的生产方式走得更好,比如丰田的“精益生产”,不仅保证了车辆的大规模生产,还大大降低了产品故障率。今天,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都在学习小米的订制模式,让用户在网上直接下单再生产,不仅避免了库存的浪费,还营造一种“饥饿销售”的氛围。点评君相信,这种时下流行的方式,运用在汽车领域上也很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