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晚,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一时间,关于“长安、东风两大央企巨头要联合重组”的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
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
2024年,东风集团的新车销量为248万辆,长安汽车的新车销量为268万辆,二者销量之和已经超过了比亚迪,一旦双方合并,意味着新的国内最大的汽车集团诞生了。
目前有媒体放出最新消息称,未来不会再有东风和长安两大汽车集团的存在,双方将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集团公司,甚至新集团的领导名单都已被曝出。
有日产和本田的合作失败教训在前,大家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毕竟双方公告里也提示:“上述筹划的重大事项上存在不确定性”。
所以今天我们先就这个事聊一聊,假如长安、东风这样的两大汽车央企合并重组,能否带来1+1>2的效果。
首先,合并重组这件事即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去年3月,国家部委领导就曾点名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比亚迪,将对三家汽车央企(一汽、东风、长安)进行单独考核。
1月17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有关领导也表示,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并重点强调要继续开展新公司组建、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工信部也曾多次提及鼓励优质新能源车企业兼并重组,其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中国汽车“大而不强”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双方合并重组首先就是有助于其获得政府背书,拿到诸如“一带一路”等国家项目中的合作机会。
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两家合并后,采购规模更大,面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更强,零部件成本更低。同时,双方可以寻求生产线和平台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技术互补:东风在传统燃油车和氢燃料电池上有优势,长安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走得更快,合并后双方可快速补齐各自的短板,加速全技术链覆盖;
减少内卷:目前国内车企内卷严重,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两家合并后可减少直接竞争,把资源集中在高端市场和国际市场,提升利润率;
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合并后可以打造一个年销量超500万辆的“巨无霸”,资本市场对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很买账,股价可能迎来一波上涨。
当然,合并重组带来的挑战也不小,我们总结了几个方面:
利益分配问题:同为央企,双方背后涉及不同的地方政府和国资委利益,重组后,谁主导、谁让步、资源如何分配,都是棘手的问题;
多品牌冲突:双方旗下一些子品牌的产品定位重叠,重组后,是否考虑精简并重新梳理品牌架构,直接关系到市场份额和经销商网络的稳定性,砍品牌会得罪经销商和用户,不砍又会导致内耗,两难;
内部管理难题:两家企业内部层级复杂,决策效率低,重组后,管理层如何整合?谁来主导?这可能会导致内部权力斗争,文化融合更是需要时间来沉淀;
市场反应不确定:重组消息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品牌稳定性的担忧,影响销量,经销商网络也可能因为重组而动荡,导致渠道混乱;
审批流程影响:央企重组需要经过国资委、反垄断部门等多重审批,流程复杂,时间长,政策风向变化也可能影响重组进程。
整体来看,重组本身有助于“国家队”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资源互补,形成强大合力,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冲突、品牌整合、内部管理等难题都将成为横在两家企业面前的大山,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反而会拖累双方的发展。所以,最终能否落地还要看双方的决心和魄力,不过有一点令人好奇的是,一旦重组,新集团的名字会怎么起?东安、长东、安风、长风?